发布时间:2025-11-28 09:45 来源:新吴区人民政府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五年耕耘,五年蝶变。太科园(新安街道)以党建引领为笔、以科技创新为墨、以产城融合为纸、以群众满意为魂,绘就了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当太湖的粼粼波光与实验室的点点灯火交相辉映,当产业的铿锵步履与民生的温暖节拍同频共振,“十四五”期间,在太湖湾科创城这片太湖之滨的热土上,镌刻下了一段从“创新萌芽”到“产城兴盛”的璀璨篇章。

科技创新
破壁攻坚,让“国之重器”闪耀湖湾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太科园(新安街道)用五年实践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今年8月,无锡亘芯悦科技自主研制的国产首台28纳米关键尺寸电子束量测量产设备成功出机,消息一出震动半导体行业——这台设备从电子光学系统到软件算法实现100%自研,一举破解我国半导体量检测领域难题,为国产芯片高端装备自主可控立下汗马功劳。
这不是孤例,而是这座科技新城破壁攻坚结出的硕果之一。朗新科技的“朗新九功”AI能源大模型,在国际比拼中力压众多科技巨头,斩获执行准确率和执行效率双料第一;中电海康研发的消防内攻侦察机器人,凭借超强火场侦察能力成为消防救援的“硬核帮手”;迪哲医药的舒沃哲更创造历史,成为中国首个独立研发、在美国获批的全球首创新药,让中国原研药站上世界舞台……一项项硬核成果的背后,是创新浓度的持续飙升。
太湖潮涌,奔涌着创新的力量;科创沃土,孕育着突破的希望。五年时间,太科园(新安街道)的创新版图不断扩容:这里已集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80家、高新技术企业73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8家,多项核心指标占全市比重约10%。此外,五年来,这里累计集聚各类人才超6.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约4500人,国家级专家100余名,形成了“引来一个、带动一群、集聚一片”的人才磁场。
为了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这里坚持“项目为王”,五年来成功签约落地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绿色纤维总部、58集团本地服务总部等103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与此同时,太科园(新安街道)正以三大前沿阵地为支点,撬动未来产业的无限可能。无锡人工智能产业园,作为全市首个AI特色园区,正聚焦多模态大模型、生成式AI、具身智能等核心赛道,依托三大关键载体,全力打造AI产业的“最强大脑”和生态高地。光电通信产业园,则向着上“天”(空天一体)、入“地”(深地极地)、探“海”(深海探测)、追“光”(光子量子)四大前沿领域发起冲击,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目标是集聚超百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一个面向万物智联的百亿级光电产业集群。而合成生物产业园,正携手江南大学等顶尖高校,构建起“政产学研医投”一体化、全周期的创新生态,推动生物技术在医药、食品、材料等领域实现颠覆性突破。这三大园区,正以AI为“脑”、光电为“脉”、合成生物为“基”,在太科城这片创新热土上深度联动,共同编织一幅未来产业的宏大图景。
产业升级
集群成势,让特色园区各领风骚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发动机”,那么特色产业集群就是传导动能的“传动轴”。五年来,太科园(新安街道)深化“一园一特色”发展理念,着力打造辨识度极高的产业地标,让“专精特新”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出市级特色产业园区6个,全市占比15.4%。
在细分领域,“王牌”园区各领风骚:无锡(国家)软件园斩获“2025年度AABI亚洲最佳孵化器”大奖,成为亚洲科创孵化领域的标杆;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微纳园)助力无锡高新区三年蝉联中国MEMS传感器十大园区全国第三;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跻身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20强;中电海康小微特机器人产业园获评无锡市级特色产业园;无锡(新吴)光电通信产业园、合成生物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同步入选市级培育园区,形成了多点开花、错位发展的产业生态。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物联网微机电系统传感器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跻身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另外,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专精特新企业培训基地(无锡)的落地尤为亮眼——作为在全国设立的第三家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载体,通过整合优质服务资源、健全梯度培育体系,持续构建一流的企业培育服务生态,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平台的赋能。太科园(新安街道)目前拥有10个国家级平台项目。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年服务企业超260家,技术转化成果辐射全国。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落地后,迅速启动脑机接口、MG53蛋白新药、肿瘤mRNA疫苗等5个前沿项目的产业化孵化。无锡首个ESG产业创新中心联合北京绿色交易所、德勤中国等权威机构,从绿色技术孵化、碳交易服务等五大方面为企业赋能,助力产业绿色转型。
此外,金融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与“输血泵”,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资本支撑。五年来,太科园(新安街道)聚集各类基金超220支、规模超780亿元,新增AA+信用评级国资平台3家,率先设立省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专项母基金,构建起超百亿科创基金矩阵,累计培育了盛景微电子、云工场、朴荷生物等上市企业11家。
产城融合
湖城共生,让宜居宜业触手可及
“上班在园区搞研发,下班在湖边健步走,孩子上学就在家门口”,这不是诗和远方,而是太科园(新安街道)居民的日常,也是产城融合的生动写照。五年来,这里打破“产业区”和“生活区”的界限,让科技创新与生态宜居完美交融。
菱湖大道科创走廊是这场融合的“最佳样板”。这条全长约5000米的城市主干道,北起高浪路,南至干城路,不仅承载着交通功能,更串联起无锡(国家)软件园、中国传感网国际创新园等16家核心园区,太科园(新安街道)近80%的科创资源集聚于此。道路两侧,3个湖湾社区错落分布,新吴区幸福外国语学校、大桥实验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点缀其间,大溪港省级湿地公园、Link·Xi科创绿界等景观相映成趣,形成了“工作+生活+休闲”的“15分钟生活圈”。
绿色成为最动人的发展底色。太科园(新安街道)南濒太湖,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五年来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水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保障域内太湖片区连续18年安全度夏,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连续四年达100%。大溪港省级湿地公园获评省“最美跑步线路”,2024年新吴区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正式入驻,用科技为生态保护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太科园(新安街道)系统推进“三优化三提升”,淘汰低效企业35家,腾地约400亩,为绿色发展腾出空间;探索“工业上楼”模式,新湖智造产业园一期8.35万平方米厂房建成投用,引进伟本智能、中科泰等重大项目,实现了“节约用地+高效产出”的双赢。2024年这里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城市品质的提升让生活更有质感。无锡交响音乐厅即将建成启用,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菱湖大道、吴都路、清源路等焕新亮相,5座口袋公园、20万公顷新增绿地让市民推窗见绿的愿景成为现实;“岸集”“溪畔·湖光里”嵌入式社区生活空间投入使用,让老小区焕发新生;人才公寓、运动场所配套齐全,近湖集市融合生态与城市烟火气,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处处可见。在“最干净街道”建设中,太科园(新安街道)连续4年位居全区第一、全市前列,让这座科创城既有“颜值”更有“内涵”。
民生暖心
党建引领,让幸福之花遍地绽放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太科园(新安街道)五年来累计投入民生资金约27亿元,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居民。
安居是民生之基,五年来,太科园(新安街道)累计交付安置房3472套,1.2万户居民通过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获得股金分红超1亿元。就业是民生之本,五年新增就业3.5万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超1.5万人次。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布局,6所幼儿园均通过省级优质园评估,每千名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302.4个,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新安医院通过二级乙等综合医院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分部投用,让居民“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有保障”。养老和文化服务同样暖心,乐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获全国“敬老文明号”,年均服务超10万人次,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累计创成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3处、市级公益小剧场3个、钟书房7个,净湖社区获评“全国文明单位”,锡帮菜入选市级非遗,与苏州望亭镇共建“文明会客厅”,连续2年举办的净慧寺庙会让文化传承与时代新风交融,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高质量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党的坚强引领和高效的基层治理。太科园(新安街道)坚持把党的引领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创新构建“环湖社区党群服务圈”“园区社区党群共治圈”“青年公社集宿区”党建矩阵,耘林苑友好小区入选无锡市新兴领域党建赋能基层治理(新就业群体站点建设)Ⅰ类友好场景。宣讲作品《“三张网”的绿色蝶变》在宣讲中广受好评,“理响湖岸线”理论宣讲路线成为2025年全省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培训现场教学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治理创新让城市更有温度。太科园(新安街道)打造了全区首家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创新“1+16+N+X”网格治理体系。中电二公司、新安花苑第二社区创成全省“红石榴家园”,其中中电二公司还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及全省“红石榴家园”精品单位。启用全市首家政务“融驿站”,让政务服务更便捷、社区治理更高效。聚焦科技型园区安全生产“痛点”,首创性打造园区安全网格工作站,启动“基层高频证明一件事”试点,基层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奋进“十五五”
“科产城人文安”深融
打造“湖湾明珠 科创名都”
“十五五”期间,太科园(新安街道)将认真践行无锡高新区“两城四区”功能区建设要求,全力打造“科产城人文安”融合发展的“湖湾明珠、科创名都”。
推动科创层峰更高。实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各类专精特新企业超500家。实施“双高协同”创新工程,深化与北京大学、江南大学及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测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合作,支持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及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
推动产业特色更强。以“产业集群+特色产业园”为核心,强化物联网、数字经济、生命科技等特色产业集群引领力,积极融入“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发展硅基光电、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坚持龙头企业生态圈建设和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建设双向发力。建强太湖湾科创城基金矩阵,深化“母基金+子基金+直投”模式,赋能产业发展。
推动城市形态更优。锚定无锡高新区CBD定位,深化产城融合规划研究,统筹科技园区与新安镇区发展,围绕翡翠河滨水公共空间等加快中央活力区开发进程,建设国际化、高品质人才社区和生活配套设施,打造集科技研发、高端商务、国际公寓等于一体的生态宜居新地标和迸发国际气息、彰显低碳宜居、充满都市活力的新吴区城市副中心。
推动民生福祉更实。放大产业政策吸引力,持续擦亮“才聚太湖湾,智汇科创城”人才服务品牌,加大人口导入力度,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深化“医养融合”“老幼复合”等创新实践,推动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从“七有”向“七优”跨越,打造全市民生幸福标杆。
推动文化底色更足。围绕无锡交响音乐厅打造国际文化创新名片,强化对大运河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庙会、版画等非遗项目创新发展,依托太湖生态资源串联运河、驿站等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构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城市书房等为阵地的优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安居指数更高。健全安全治理体系,构筑园区、镇区、社区“三区协同”安全共同体,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深化“警格+网格”联动工作机制,强化社会治安整体建设。统筹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建设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推进全龄友好、安居城区建设。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