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4 09:32 来源:新吴区人民政府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10月11日晚,新吴区梅村街道梅里小剧场的舞台上,江苏省演艺集团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以精湛技艺演绎《赛马》《太湖美》等经典曲目,现场二胡声悠扬婉转,掌声如潮。这场演出不仅是省级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生动实践,更展现出梅村街道作为“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无锡市唯一试点单位的创新成果。
破局
四级联动,破解基层“有场无戏”难题
“今天一起去看戏!”“这场演出真精彩!”如今,观看高水准演出已成为梅村群众日常生活的“幸福标配”。然而半年多前,梅村街道还在为“有场无戏”犯愁。该街道一直希望打造无锡老百姓自己的群文品牌——梅里小剧场,却苦于优质演出资源难以持续。
转机源于今年江苏省“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项目试点工作的开展。作为无锡唯一试点单位,梅村街道牢牢抓住机遇,利用江苏省演艺集团旗下民族乐团、话剧院、歌舞剧院、锡剧团等优质资源,引入涵盖话剧、民乐、戏曲、木偶剧等节目演出“资源池”,市区两级也相继接力,通过“茉莉花开 锡路芬芳”文艺直通车文化配送工程、2025年新吴区“白玉兰”文化惠民工程,持续为梅里小剧场输送优质文化节目。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梅里小剧场累计演出45场,服务群众超4万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的活跃文化生态。
创新
“点单+反馈”闭环,精准对接需求
“省级乐团的演奏水准就是不一样,我都听醉了!”梅村居民华女士是文艺爱好者,提起10月11日晚的民乐演出,她仍意犹未尽。今年,她已在梅里小剧场打卡5次,从剧情跌宕起伏的话剧《新龙门客传》到诙谐幽默的现代版锡剧《追香记》,每一场演出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演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注入年轻人喜欢的潮流元素,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好演出!”
演出受欢迎,关键是“菜单”选得准。梅村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委员黄铭石介绍,为了让文化服务真正贴合群众需求,街道创新建立“群众点单、政府配送”互动机制:线上依托“梅里聚焦”微信公众号,提前发布演出节目单与精彩片段,由群众投票选出最想看的内容;线下安排社区网格员主动上门,重点收集老年群体的观演偏好,确保全年龄段需求都能被听见。“每次公众号发布演出信息,2个小时不到票就会被抢空!”黄铭石笑着说,这份“手慢无”的热情背后,正是“按需配送”带来的精准契合。
此外,每场演出落幕后,梅里小剧场还会即时开放评价系统。观众只需用手机扫码,就能对节目内容、演出质量、现场服务等进行实时打分,并留下具体建议或感受。这些“第一手”反馈为后续节目的采购与安排提供了有效参考,并形成“需求—供给—反馈—优化”的完整服务闭环。
赋能
从“输血”到“造血”,夯实长效根基
文化生态的长久繁荣,离不开从外部“输血”到本土“造血”的动能转换。为让梅里小剧场从“一时热闹”走向“长久红火”,梅村街道与省级院团深度对接,探索节目购买、合作商演等模式。同时,深化“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机制,通过拓展节目门类、优化互动模式,让文化惠民既有质量,更接地气。
提升本土文化团队水平是“造血”的核心。对此,省级院团创新推出“艺术家驻村”“文艺轻骑兵培训”两大计划,组织专业力量深入社区开展针对性辅导。省民族乐团青年二胡演奏家、国家二级演奏员潘超便是一名驻村艺术家,他为梅村本土文化团队量身打造“线上+线下”双指导模式,从二胡文化讲解、乐谱细节打磨到演奏技巧提升提供全流程帮扶。
专业指导的下沉,让本土文化团队迎来质的蜕变。“有了潘老师的专业指导,我们乐队的演奏水平提高很多,排演的节目还登上了梅里小剧场的舞台!”泰伯一社区泰伯琴韵乐队76岁的队长王志明谈及乐队的变化,难掩喜悦与自豪。在梅村,越来越多的本土文化团队正在从“自娱自乐”逐步迈向“登台献艺”的专业化道路,他们不仅为梅里小剧场注入鲜活本土力量,更成为文化生态持续焕发生机的重要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梅村样本”还为全市文化惠民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结合梅村试点经验,我市升级打造了“茉莉花开 锡路芬芳”文艺直通车,重点推进实施“3个100”计划,即约100场整台文艺演出+约100项主题文化活动+约100个优秀文艺节目,让优质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百姓。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