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 正文

新吴区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发布时间:2025-09-12 09:42      来源:新吴区人民政府      选择阅读字号:[ ]     

  为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新吴区中小学开始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每学年授课不少于8课时。在新吴区,人工智能这门面向未来的课程,不再是选修的兴趣班,而是每个中小学生的必修素养课程。

  分层递进,培养学生AI素养

  今年上半年,新吴区发布了《无锡市新吴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新吴区教育局联合江南大学、科大讯飞、Datawhale等高校、企业的人工智能专家,成立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核心组”。同时,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无锡市新吴实验中学等一批学校作为先锋试点校,承担起课程内容的“先行测试”任务。

  在梅村实验小学教师许胜宝的“人工智能的感知”这节课中,学生现场打开平板里的“AI感知实验室”拍下教室里的阳山水蜜桃、惠山泥人等物件,系统瞬间返回识别结果,并在大屏生成“热力图”。新吴实验中学教师顾飞在她的展示课“岩彩新生计划——共绘数字敦煌”里,将AI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带领学生感受数据建模与艺术创新的跨界魅力。“这节课用AI‘以图生图’,真的太神奇了!我随便一个想法,它几秒钟就能生成图片,效率超高!”初二(22)班学生周钰煊课后感叹道。这节课不仅设置了在线沉浸式“参观”敦煌石窟、选择图片生成创意敦煌形象等任务,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面对“AI能否取代人类艺术家?”这个问题,学生高致远认为,AI做出来的东西缺少人类艺术家作品里的情感和故事,AI是工具,文化传承依靠的始终是人类。

  新吴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分学段设置了差异化目标。一二年级以体验互动为主;三四年级引入图形化编程工具,开展简单AI逻辑训练;五六年级聚焦实践应用,通过项目式学习完成图像识别、数据分类等任务;七至九年级利用开源平台开发智能应用,分析AI对就业、医疗等领域的影响,形成科技伦理判断力。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为确保人工智能教育成效,新吴区教育局将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将学生学习成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目前,梅村实验小学已在一二年级开展了“五育综评”试点活动,该活动针对传统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五育分立”“数据孤岛”及“静态评价”等问题,以五育融合为视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学生素养动态画像系统。在微信小程序“新五育学生评价”上,通过多模态数据伴随式采集,整合出57项量化指标,并借助AI算法进行数据融合与分析,生成五育驾驶舱、均衡雷达图、个性成长树等,实现了学生素养的可视化动态追踪。“自活动开展以来,参与学生人数已从45人提升至598人,评价精准度大幅提高,形成了‘评价—干预—优化’的闭环,有效支持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该校副校长沈苹说。

  团队协作是人工智能教育中的重要能力之一。无锡市新吴实验小学借助AI课堂反馈系统,观察学生在团队项目中的协作情况。在跨学科的AI项目中,AI课堂反馈系统会记录学生在团队中的角色分工、沟通交流情况、对团队成员的贡献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新吴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新吴区将从AI技术赋能学科课堂、AI特色课程建设和AI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场景建设这三个维度持续发力,持续推动AI与语文、数学、科学等传统学科的深度融合,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更个性化;鼓励各校基于自身优势与周边资源,开发“一校一品”人工智能特色课程;尝试将AI技术融入“教学、学习、教研、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建设智慧校园,探索教育治理的新模式。

来源:江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