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25 11:09 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在今年的政府开放月中,为进一步搭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公众更直观了解生态治理工作、深度参与城市管理,由新安街道主办,住建局、环保局协办的“清螺护生态”科普实践活动,于7月18日晚在大溪港湿地公园顺利开展。这既是政府开放月“开门纳谏、邀民参与”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河湖水务工作向公众“敞开门、露家底”的具体体现——通过让群众走进治水现场、参与护水行动,让专业的水务知识变成可知可感的实践,让“生态优先、治水为要”的理念真正融入百姓生活。
探秘生物观测站:水务监测技术守护湿地生命之美
活动伊始,在环保局专业技术人员的协同引导下,大家走进新吴区生态环境观测站,开启了一场湿地生物探索之旅。耳畔传来的鸟类叫声体验装置里,青头潜鸭的低鸣与东方白鹳的沙哑啼声交替响起,这背后是水质改善后湿地鸟类栖息地修复的显著成效,也是河湖水务部门多年来开展水环境治理的直接成果。
昆虫标本展示区里,星天牛的金属光泽、凤蝶的翅脉纹路清晰可见。更引人注目的是各类水环境检测仪器——从溶解氧测定仪到水质多参数分析仪,这些由住建局河湖水务处协同配备的设备,直观展现了我们对湿地水域生态进行常态化监测的科学手段。“原来家门口的湿地里,藏着这么多水务人守护水生态的学问!”一位小朋友的感叹,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科普传播的价值。
科普小课堂:河湖水务视角解析福寿螺危害
室内科普环节,住建局河湖水务处的技术骨干结合多年水环境治理经验,详细讲解了福寿螺对河湖生态的威胁。从外观上看,福寿螺体型比普通田螺大,外壳呈螺旋状,颜色多为黄褐色;它们偏爱栖息在水质肥沃的淡水区域,而这正是我们重点保护的河湖缓冲带;其以水生植物为食的习性,会破坏河道植被净化系统,极强的繁殖能力更会导致水体生态链失衡。
“福寿螺的泛滥会直接影响河道行洪畅通和水质稳定。”我们特别强调了科学清理方式,指导公众使用专用工具作业,既保障人身安全,又避免对水域造成二次扰动——这正是河湖水务工作中“防治结合”理念的生动体现。
户外清螺行动:水系保护理念落地生根
夜幕降临时分,户外清螺行动正式开始。在住建局河湖水务处划定的重点清理区域,小朋友们手持捞网沿着岸线仔细搜寻。“看,粉色的卵块!”大家按照课堂所学,用专用工具精准清理福寿螺及其卵块,这些操作规范正是我们日常河道生态维护工作的简化版。
一位家长感慨道:“孩子亲手清理后才明白,保护河道不仅要治水,还要防治外来物种。”这番话让我们深感欣慰——河湖水务工作中“系统治理”的理念,正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融入公众意识。经过两小时协同作业,共清理福寿螺及卵块 30 余公斤,有效遏制了其在近岸水域的扩散态势。
本次活动是一次“政府带群众干”的治水演练:我们把专业的河道生态维护工作,转化为适合公众参与的实践活动,让群众在劳动中理解“治水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而是每个人的责任”。不仅强化了公众对水域生态保护的认知,更构建了“专业部门+街道+公众”的协同治水新模式。作为河湖水务工作者,我们深知:守护湿地生态,就是守护城市的“活水源”。未来,我们将继续联合新安街道等单位,把此类活动延伸至更多河湖沿岸,让每一条河道都成为生态保护的课堂,让更多人参与到水系生态守护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