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入高校院所推动中小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答复

时间:2023-08-14 16:40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信息索引号 014032126/2023-02429 生成日期 2023-08-14 公开日期 2023-08-14
文件编号 —  — 发布机构 区科学技术局
效力状况 有效 附件下载 下载
内容概述 近年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始终将产学研合作作为支撑具有世界影响力高科技园区,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服务地区产业升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不断从产学研合作的需求端、供给端、平台端、服务端和环境端多向施策,全力引导并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内企业、机构及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始终将产学研合作作为支撑具有世界影响力高科技园区,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服务地区产业升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不断从产学研合作的需求端、供给端、平台端、服务端和环境端多向施策,全力引导并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内企业、机构及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全区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学研合作现状

  针对域内高等院校和成建制科研院所资源匮乏现状,高新区以导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为核心,从新型研发机构共建、校企研发项目合作、孵化园区建设、公共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端人才吸引、品牌活动打造等方面多层次全方位发力构建产学研合作生态系统。

  (一)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情况

  1、新型研发机构设立情况。自2009年至2023年第一季度,高新区面向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先后与中科院系统、东南大学、江苏省产研院、北京大学等11家高校院所合作,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平台载体。目前在运作中的有15家,3家正启动建设中,1家正细化协议洽谈中。2022年有14家申请省新型研发机构储备入库,申请数居于全市首位。

  2、创新要素聚集情况。目前18家在运行或启动建设的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中,除2家(特食创新中心、特食研究院)位于空港经开区,各1家位于鸿山(瑞金健康研究院)和梅村(中科瑞丽)街道外,其余14家均位于太湖湾科创城区域内。截止2022年底,在运行的14家机构共使用办公研发及中试场地13.3万平米;聚集各类专业人才1135名,其中研发人员705名,占从业人员数62.1%,硕士学位以上人员329名,占从业人员数28.9%,获省级以上人才称号人才42名;拥有包括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在内的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2个省级创新平台。

  表1 与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情况

序号

机构名称

建设时间

类型

注册资金(万元)

合作高校院所

产业领域

运行状态

1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2009.12

民办非

10000

中科院微系统所

物联网

运行中

2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2009.12

事业

26517

中科院微电子所

物联网

3

无锡泓瑞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2011.07

企业

2143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新材料

4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半导体封装技术研究所

2012.09

企业

21100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

集成电路

5

东南大学-无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所

2015.01

事业

30

东南大学、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集成电路

6

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

2018.07

企业

20700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物联网

7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深度感知技术专业研究所

2018.12

企业

1000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物联网

8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所

2019.06

企业

1000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集成电路

9

中科瑞丽分离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2019.08

企业

1000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

新材料

10

江苏中科大气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院

2019.12

事业

2000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生态环境

11

无锡中科德芯感知科技有限公司

2020.01

企业

1000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物联网

12

无锡南数数据科学研究院

2020.08

企业

2000

南京大学数学系

大数据

13

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特殊食品)

2021.02

事业

4000

江南大学

特殊食品

14

无锡市低碳研究院

2021.09

企业

1000

江南大学

绿色低碳

15

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

2021.12

企业

1000

江南大学

特殊食品

16

瑞金长三角健康研究院

2022.08

企业

60000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生物医药

启动建设

17

北京大学长三角未来技术生命健康研究院

2022.11

事业

1000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生物医药

18

北京大学无锡电子设计自动化研究院

2022.11

民办非

50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电子设计

19

香港理工大学无锡科技创新研究院

2023.01

/

/

香港理工大学

/

洽谈中

 

表2 重点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情况

序号

机构名称

人员情况

有效专利(件)

人均有效专利(件)

2022年经济情况(万元)

3年营收复合增长%

引进孵化企业

从业人员(个)

研发人员(个)

研发人员占比%

营业收入

技术服务收入

净利润

研发支出

研发支出占比%

1

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42

30

71.4

64

1.52

1044

894

37

2570

246.1

-2.1

1

2

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37

16

0.43

117

3.16

4282

989

771

2736

63.9

18.5

79

3

无锡泓瑞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45

10

0.22

31

0.68

3012

58

33

534

17.8

15.7

0

4

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

275

168

0.61

607

2.21

19899

8567

420

8476

42.6

2.4

12

5

东南大学无锡集成电路技术研究所

176

170

0.96

101

0.57

1574

1159

4.53

1043

66.2

0.45

1

6

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192

76

0.39

49

0.25

7390

300

-7667

3396

45.9

-35.6

3

7

江苏集萃深度感知技术研究所

55

39

0.71

19

0.35

3432

250

59.4

946

27.6

-4.3

4

8

江苏集萃院智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研究所

105

77

0.73

65

0.62

3871

1580

-542

2951

76.2

69.2

37

9

中科瑞丽分离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12

5

0.42

19

1.58

425

191

-102

99

23.2

96.5

0

10

无锡中科德芯感知科技有限公司

72

19

0.26

32

0.44

3415

158

1033

850

24.9

150.5

0

11

无锡南数数据科学研究院

13

10

0.76

0

0

4.7

0

-247

75

1595.7

/

0

12

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特殊食品)

65

58

0.89

11

0.17

8884

4362

0

4646

52.3

109.3

1

13

无锡市低碳研究院

25

14

0.56

9

0.36

702

702

49

166

23.7

1032

0

14

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

21

13

0.62

6

0.29

325

70

-304

487

149.8

/

0

合计

1135

705

62.1

1130

0.99

58259

19280

-6455

28975

49.7

7.6

138

  3.经济科技产出情况。2022年度,在运行的14家新型研发机构共计实现营业总收入5.82亿元,10家营收超千万元,7家近3年复核增长率超50%;共计实现技术服务收入1.92亿,占总营业收入32.9%;成立满3年的10家新型研发机构中,7家实现盈利。全年在承担或参与各级科研项目51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级科研项目7项,年度总立项金额约4.3亿元,全年研发费用支出共计2.89亿元,占营业总收入49.7%。全年申请各类专利225件,其中发明专利152件;授权专利122件,其中发明专利69件;牵头或参与制定各级标准23件,其中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15项。截止2022年底,累计申请各类专利2400余件,拥有有效专利1130件;牵头或参与制定各级标准106件,其中国际标准16件,国家标准38件。

  (二)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情况

  1.校企对接平台搭建情况。高新区(新吴区)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搭建校(院所)企产学研对接平台。目前线上建有产学研在线平台—无锡高新区产学研共享平台,平台集产学研供需信息发布、合作项目对接、专家团队推介功能于一体,先后进驻各类高校90多所,聚集专家2400余名,累计发布4900多项科技成果,为区内企业对接高校提供了便捷通道。同时,高新区经过近年的策划和不断优化,打造出“校企直通车”、“百企千才高校行”等线下产学研校企合作品牌活动,近年来已在济南、合肥、成都等地开展10多场活动,与产学研线上平台互为补充,为近百家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开辟了通道。

  2.产学研合作政策设计情况。目前除新型研发机构的“一事一议”外,高新区(新吴区)为企业产学研合作政策可覆盖普通技术服务项目和基于重点柔性人才引进的项目合作,出台的《关于实施“飞凤人才计划”升级版的若干措施》(锡新发〔2020〕5号)、《关于加快推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建设的若干政策》(锡高管发〔2022〕17号)政策,对校企(院所)“五技”服务,共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以及科技副总引进等各类产学研合作予以政策支持。

  3.校企合作项目开展情况。2015年以来,高新区(新吴区)32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21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累计开展“五技”服务合作800多项。2020年-2022年,全区共计227家企业与91家高校院所开展“五技”服务合作352项;其中中科院系统、985和211工程高校43家,占合作高校总数47.2%;项目合同总金额1.85亿元,促进企业新增研发经费投入近4亿元;其中有1个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2个项目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占获奖项目数的60%。

  截止2022年底,高新区(新吴区)通过产学研校企合作累计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12家,市级院士工作站21家;共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21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2家;开展省级科技副总合作项目64项,相关软性人才引进规模位居全市前列。除设站院士外,近年来通过产学研合作还吸引了徐宗本、宁光、蒋建东、黄如、程和平等多位两院院士在高新区参与各类研发机构建设。

  表3 近三年校企“五技”服务合作项目开展情况

序号

年份

合作项目数(项)

合作企业数(家)

参与高校(家)

其中中科院、985,211院校所(家)

项目合作金额(万元)

1

2020

89

76

39

12

5423

2

2021

121

101

42

17

6782

3

2022

142

112

58

24

6271

 
表4 近三年校企“五技”服务合作项目主要高校院所分布情况

位次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

排序标准

高校院所

江南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学

中科院系统

东南大学

复旦大学

按照合作金额

数值(万元)

2785

1860

1370

796

492

高校院所

江南大学

东南大学

南京工程学院

江苏科技大学

清华大学

按照合作项目数

数值(项)

61

13

9

8

7

 

表5 2022年新校企“五技”服务合作项目开展情况

序号

板块

合作项目数(项)

合作企业数(家)

参与高校(家)

其中中科院、985,211院校所(家)

项目合作金额(万元)

1

科创中心

17

10

12

8

1272

2

空港经开区

11

11

6

2

667

3

旺庄街道

11

9

5

3

282

4

江溪街道

19

16

7

3

1059

5

梅村街道

12

9

6

4

427

6

鸿山街道

15

12

11

4

340

7

软件园

15

12

8

4

390

8

生命科技园

15

13

10

3

465

9

微纳园

14

10

11

9

703

10

全区

142

112

58

24

6271

  (三)产学研促进公共技术服务项目孵化成果转移情况

 

  在公共技术服务方面,高新区(新吴区)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有由集萃院智能集成电路所运行、科技职业学院参与维护的无锡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由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主建、高校院所参与的电子制造业协同创新平台,可为集成电路企业、MEMS设计代工企业提供工具软件、研发仪器设备、产业链资源共享,以及工艺设计等服务,目前两平台服务企业客户120余家。项目孵化服务方面,通过与江南大学、无锡学院合作,在高新区建有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无锡传感网大学科技园两家孵化器,2022年有在孵企业188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方面,目前驻区机构主要有浙江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空港分中心,目前在全区发布和推广各类技术成果300余项。

  二、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区产学研合作形势逐年向好,但尚面临一些发展性问题:

  (一)新型研发机构成熟建设模式有待探索

  新型研发机构在区域创新创业要素的聚集上发挥了明显作用。但长期来看除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外,新型研发机构主体仍未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主要表现在研发机构自我造血能力不强、合作高校资源导入后劲不够、机构本地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二)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质量有待提升

  校(院所)企产学研合作总体规模在提升,但整体合作项目质量不高,具备原创性、颠覆性或解决“卡脖子”关键性技术的重大研发项目比例仍较低。大部分产学研合作需求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强,所提合作项目需求普遍体量较小、技术先进性不强,通常以周边开发、辅助开发为主;而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研发能力的企业所提项目对合作高校院所实际技术开发能力要求较高,可达到企业最终项目开发要求的高校院所比较少。

  (三)产学研合作关键人才支撑力有待增强

  高质量产学研合作人才支撑是核心,目前各类产学研合作模式中领军人才和中坚人才普遍面临不足。主要表现在:新型研发机构硕士以上中高级研发人才基数较低,部分新型研发机构出现中坚研发人才外流现象;院士工作站方面,在新的不重复设站的政策要求下,院士在锡首选设站意向较低,对院士团队资源的导入形成一定的阻碍。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举措

  区域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开展,有赖产学研合作生态的进一步优化,区科技局将从新型研发机构的服务管理、产学研合作项目政策的强化、人才政策的倾斜等方面加强相关工作:

  (一)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监管

  结合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研判重点高校院所和相应领军人才对地合作趋势,一方面做好新型研发机构“一事一议”引进的衔接和指导,另一方面对应上级政策,适时出台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办法,加强新型研发机构的跟踪评价和常态管理,科学有效引导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注入关键资源,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二)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发展机制

  在衔接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根据高新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理清新型研发机构定位,指导不同新型研发机构健全完善治理决策机制、人才团队激励机制、科研管理机制、市场化运营机制;做好地方科技金融、科技人才、公共技术服务政策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撑作用,通过内部治理和外部政策环境的共同发力,积极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三)重点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标杆

  主动融入国家新一轮创新布局,撬动省市创新资源,重点做好集成电路先进封装与系统集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硅基光电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功率集成技术创新中心,以及灵长类动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筹划和创建工作,以争创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为契机,打造标杆型新型研发机构,使之发挥区域研究机构阵容的旗舰作用,支撑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成长。

  (四)统筹优化产学研政策效力

  围绕重点行业,探索“揭榜挂帅”组织形式,引导重点企业围绕关键技术、行业共性技术开展高品质产学研合作;除产学研专项政策外,加大平台建设、人才建设政策对产学研校(院所)企合作项目的倾斜和配合力度,引导企业在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过程中,提高合作项目质量。探索在科技大装置和基础研究方面的布局合作,在科技条线调整到位后根据新的要求及时启动新一轮政策谋划。

  (五)推动与重点高校的深度合作

  依托区域内行业龙头企业和金融资本,聚焦未来产业方向,紧抓产业市场需求爆发增长、技术创新高度活跃的战略机遇期,立足无锡高新区,面向国内外,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方向,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重点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以创新联合体形式,充分发挥合作各方各自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大力推动“政、产、学、研、金、用”全面合作,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加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努力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和成果转化聚集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创业氛围,促进地方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和谐互动和双赢发展。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科学技术局

   2023年7月25日